不過,_大規模掩飾不了我國制造業產業的根本性問題。目前,政府支持的經濟增長向企業、居民和市場支持的經濟增長的轉變尚未完成,尤其是在G20國峰會對世界經濟復蘇的謹慎態度,說明我國的復蘇基礎還會面臨著國際市場的壓力。前不久國務院和發改委等部門對產能過剩的警告,則顯示出我國在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的過程當中,面臨的結構調整壓力非常巨大,需要加大對產業結構調整的力度。我國沒能從制造業大國蛻變成制造業強國,原因總結起來不外乎有以下幾點。 首先,我國制造企業大多未建立現代科學管理體系,絕大部分企業主要強調生產過程穩定、均衡的大批量生產,忽視生產過程的變化性;重視硬件設施建設,忽視企業組織系統的_和人員素質的提高;重生產技術,輕管理技術;重視信息化,忽視集成化管理。
其二,產品技術含量不高,開發能力弱,技術結構落后,一些關鍵技術和重大技術裝備,國內尚不能生產,不得不通過進口來解決。
其三,產品的市場適應能力差,不能滿足國內需求的情況比較嚴重,機械裝備制造業的設備利用率也很低,大約一半的生產能力閑置。
其四,關鍵技術基本上受制于人。據統計,一半以上的大型企業還沒有技術開發中心,我國制造裝備絕大部分依賴進口,石油化工裝備的80%,轎車工業裝備、紡織機械、膠印設備、數控機床的70%,光纖制造設備的_,集成電路芯片制造設備的85%都依賴進口。
其五,多年來的以市場換技術、換資本的模式,給我國產業升級帶來巨大障礙,尤其是地方政府的政績觀使得這個局勢越發嚴重。而且隨著我國物流成本的不斷攀升,直接給我國的制造業發展形成了成本上的劣勢。再加上我國財稅體制上有待完善,人力資源與制造業的發展不配套。
其六,目前的能源消耗方式使得綠色制造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成為主流。隨著_貿易的發展,我國的市場開放將會進一步擴大,發達國家卻利用其技術和其他非關稅的措施不斷地維護其制造業的優勢。但是在現有的框架下,缺乏相應的舉措使得這種局面會持續一段時間。而隨著_產業轉移的發展,制造業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出現了以技術為中心向以人為中心轉變;多層管理向扁平網絡轉變;固定制造組織形式向動態組織形式轉變;質量符合觀向全面滿意觀轉變;集中制造向分散網絡化制造轉變。而我國的制造業大多處在轉變的前期發展階段。
從國際環境來看,_經濟已漸漸步入復蘇,但是在失業率不斷創新高的壓力下,各國為了保持本國的制造業優勢,紛紛使用各類貿易保護措施,我們從美國總統奧巴馬簽署輪胎特保案到美國商務部前天宣布對從中國進口的無縫鋼管發起反傾銷和反補貼稅調查,可以深切體驗到,這種貿易保護的示范作用對中國制造業帶來的嚴重威脅。
所以,我國在制造業不斷復蘇的時候,更需要加快產業升級。
冀公網安13098102000513號